Python in Astronomy 2021 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1-05-31 17:07
修改时间:
2021-05-31 17:39
文章类别:
阅读次数:
2024

2021年5月25日至28日,Python in Astronomy(PIA)2021高级研修班成功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举办。

 

图1:学员合影留念

 

在国家天文台培训项目和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支持下,Python相关培训已经在国台内部连续举办5届,旨在通过知识的普及和应用的分享,为科研人员的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去年,培训首次试水多平台网络直播,在线观众达千人,回看近万人次,不仅满足了更多科研人员的学习需求,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本次高级研修班基于过去的经验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尝试之一在于小班授课,仅30人;之二就是理论与实践兼具,从基础的天文数据基础,到实际的观测数据处理(天文测光数据处理、光谱数据处理等),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全面覆盖知识点;之三是每次课程结束都布置了具体的作业,而且学员们需要自由组队完成作业,为了推进学员们的交流,学员组队时不得选择本单位的学员组队;之四就是加入了总结报告环节,每个学员需要报告自己的作业成果以及培训心得。

本次研修班从报名开始仅24小时时间报名人数就达到了120人,有来自国家天文台内部的学生、职工,也有大量来自国内同行单位的师生。本着专业性和报名次序的原则,最终录取了30位同学,他们分别来自: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新疆天文台、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等。

开课前,几位授课老师还制定了一份简约但不简单的考卷,通过摸底,了解了学员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使授课更具针对性。

 


图2:专家授课中

 

第一天,由何勃亮老师讲解了天文科学数据的基础,并详细讲解了FITS文件数据格式,如何使用astroquery、topcat等工具获取国内外的天文科学数据,以及介绍了虚拟天文台和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等。课后的作业是基于国内外的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的检索。第二天,由郑捷老师讲解测光数据的处理方法与流程。在作业环节,郑捷老师还特意选择了前几日使用2.16米望远镜观测“袁隆平”星的原始数据让学员们处理分析。第三天,由宋轶晗老师讲解了光谱数据的处理方法,并且提供了LAMOST的光谱供学员们在作业中进行处理。

 

图3:学员们进行成果汇报

 

在成果汇报环节,学员们积极分享了他们的收获与心得,汇报内容不乏亮点,总体效果超过了专家们的预期。

最后,工作人员向学员们颁发了由国家天文台人事处和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联合认证的结业证书。学员们表示,此次培训让他们收获满满,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争取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图4:颁发证书

 

除了培训,兴隆基地也给学员带来了一系列的惊喜。在学习的间隙,大家观摩了LAMOST、2.16米望远镜等的夜间观测现场,实地参观了LAMOST望远镜和2.16米望远镜,看到了壮观的LAMOST的激光导星试验。还在难得一见的超级月亮+月全食之夜,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雷暴。

今年冬季,我们将继续在国台内部举办Python in Astronomy 2021基础培训班,届时将邀请一些同行分享实战经验,您可以关注“虚拟天文台”公众号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特别鸣谢国家天文台人事处的赵佳老师全程陪同,为培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
Yang Hanxi
(文章编辑: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